1、他早年上山下乡,后来罹患神经疾病,因为当时医疗条件的限制,也没有及时返京治疗,最终导致他下身截瘫。随后又常年遭受疾病困苦折磨,几度病危,其一生的经历是比较坎坷的。个人觉得瘫痪对他而言是人生的一次转折。
2、许多年后他把自己插队的日子写进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不写苦,也不写甜,专注写一头牛。
3、从文学聊到体育,又从体育聊到旅游,天南海北,无所不聊。尤其爱聊吃的,聊起来就有滋有味:
4、您的一生都在与病魔打交道,但您却好好的活下来,写出一篇又一篇优美的文章,从未放弃过。
5、史铁生是中国作家、散文家。1951年出生于北京市。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1969年去延安一带插队。因双腿瘫痪于1972年回到北京。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靠着每周3次透析维持生命。
6、史铁生的很多作品都是来自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他们大都是一些短篇小说或者是随笔,这些作品往往都包含着他的心路历程,记录着他的情感变化。写作能够帮助史铁生减轻痛苦,能够让他觉得自己在自我救赎,觉得自己是有价值的。
7、可大家从来不曾看到,二十一岁前的史铁生是怎么样的。
8、插队的日子是苦的,冷、饿、累,春种的时候往山上送粪,全靠人挑,一担粪七十斤,一早上就得送五趟,挣两个工分,合六分钱,在北京,才够买两根冰棍儿的。
9、她买来的书,他一定爱读,而且他总是读一页,就开始苦思冥想,等到她翻到下一页,发觉竟然和他想的一样。
10、18岁那年,史铁生去陕北延川县关家庄插队。
11、读史铁生,阅历越广,越懂他的旷达。挫折越多,越懂得他的坚强。苦难越深,越懂得他的乐观。
12、人生若觉不幸运,只因未读史铁生。经历人生百味,才读懂他的文字,甚至连标点符号都是鲜活跳跃,让人感动。
13、她在他的墓志铭上写着“下一世我还将顺水飘来”,祈祷着下一世他们都能拥有一个健康的躯体,还能够拥有这样契合的灵魂,依然能够一起用深厚的爱情度过平淡的一生。
14、史铁生把疾病交给医生,把命运交给上帝,把快乐和勇气留给自己。
15、不太平的世界,不太平的庚子年,生与死的博弈变得司空见惯。
16、倘若你觉得人生幸运,那么,你应该读读史铁生。倘若你觉得人生充满不幸,那么,你也一定要读读史铁生。
17、他还把写给她的诗公开,“希米,希米,见你就像见到家乡,所有神情我都熟悉”。
18、2010年12月31日凌晨,史铁生因突发脑溢血去世。他的肝脏捐献给了一位需要的病人,移植手术成功。
19、但那时候不行,那时候真他娘见鬼了,总觉着自己的一片真情是对他人的坑害,坑害一个倒也罢了,但那光景就像女士们的长袜跳丝,经经纬纬互相牵连,一坑就是一大片,这是关键:“不能”写满了四周!这便是残疾最根本的困苦。
20、生活就是这样,真正的强者不会因为某件事而壮烈死去,而会因为某件事兴高采烈、认真地活着。
21、距离21岁得病,整整过了4年,那年一个无意中的下午,他进了那园子,自此之后,就再没离开。
22、生命从来不在于长度,而在于宽度。每个人都是一本书,出生是封面,死亡是封底。我们虽无法改变封面前和封底后的事情,但书里的故事,我们却可以自由书写。
23、1998年,史铁生被诊断患了尿毒症,直至2010年去世,一直靠透析维持生命。
24、他的希望破灭了,被现实摧残了,但他还是将这份希望又传递给了小瞎子,用一个又一个谎言延续着一个又一个希望。
25、当读到《放下与执着》这本书时,可能我们还会认为他还一直纠结于他的病痛,其实并不是这样。他已能坦然的面对生命给他馈赠的任何病痛,早已不在纠结于此。这或许就是他对生命苦难所持的人生态度中最高的境界了,已然做的了放下。而执着于他的另一个世界,心灵和精神的世界,他在这样的世界里也发现了生命所赋予他的价值和使命。
26、他一度被列入所谓“抵抗投降”者的行列,但这不蒂是一种严重的误读,史铁生的姿态与其说是抗议的、批判的,不如说是沉思的,建设的... 我喜欢他作品的一个最大的理由是,他的想法和文字明净,不曾神神鬼鬼牵丝攀藤。
27、史铁生青少年时便对文学产生了深厚的热爱,但是比文学更受他迷恋的,是田径运动。他也曾在散文中提及年少时期的梦想一直都是田径运动员,而从未想过要当什么作家,喜爱文学和喜爱创作是两码事。
28、史铁生给陈希米写情诗:“你来了黑夜才听懂期待,你来了白昼才看破樊篱。”
29、命运可以摧残一切光鲜的皮囊,却杀不死坚强的灵魂。
30、 微互动 扫码关注《与爱共行》《中国励志访谈录》
31、您的确教会了我很多。您教会我要乐观面对生活,两点一线间的人生没有他的魅力;磨难就像磨刀石,能使我的心更加坚强……我更是这样做的,当我遇到困难的痛苦时,我总会抑制住自己悲伤的情绪,往好的方面想,我告诉自己:“我能行!”或者“没什么!”
32、他在《我与地坛》这本书中,留下了自己在生命转角里的足迹。他用了好几年的时间,终于想明白了:“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33、带着尿壶,不能远行,他不想给家人添麻烦,大部分时间就独自一人去附近的地坛呆着,去那里看书或写作,一呆就是大半天。下午准时回家,父亲打豆浆给他喝,煮些面条或买点包子、卤煮火烧,他总是闷着头吃得呼啦啦作响。
34、▲走进不同寻常的史铁生 史铁生,就是这样一个被严重忽视的人物。
35、上天好像总是在拿伟大的人的命运开玩笑,像双耳失聪的贝多芬、像肌肉萎缩的霍金、像双目失明的海伦凯勒。史铁生的一生也是如此像是被反复锤炼的钢铁一样,在一次次重击下坚如磐石,不过爱笑的史铁生却用乐观的笔一笔一划地写下了痛楚之上文艺的辉煌。
36、陈希米是史铁生的读者,有轻微的小儿麻痹,1989年两个人结婚。史铁生因为脊髓瘤双腿残疾之后,变成了高位截瘫。朋友何东曾开玩笑地问过他俩:你们之间到底该算是一种什么关系呢?每一次陈希米都会毫不犹豫地回答:一直都是恋爱关系。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恋爱关系,即使是亲近如何东,也是直到亲眼目睹史铁生临终的全过程才明白。史铁生发病之后,被紧急送到朝阳医院,正在美国的学医的朋友力主开颅手术治疗。手术的医学效果会有两个:一是和不手术一样,一是史铁生变成植物人。陈希米冷静地决定,不手术。给刘海若治过病的名医凌锋来了,决定紧急把史铁生运送到宣武医院,让他可以安静地走完最后一程。在宣武医院,妻子要按照史铁生的意愿完成一系列的捐赠手续。每次希米离开铁生去签字,在医学上已经无可抢救的铁生就会全身颤抖,而希米回来,像安慰孩子一样,说:“你别闹你别闹,我不是在这儿呢嘛?”他就会安静下来。当陈希米趴在史铁生身上签完所有捐赠手续之后,她平静地说:“人,没有得到爱情时,会感觉自己痛苦;但如果人遇到了真爱情,面对此时此刻,难道不比没有得到爱情更痛苦吗?”
37、史铁生分外感激他的朋友们,朋友们也分外感激他,每一次的聚会都当作是礼物,他们聊生死,聊存在,聊电影,聊艺术,也聊什么样的玉米好吃,哪家的牛肉比较香,还有饺子。
38、所以他感激陈希米,她让他爱的本能终于得以安放。
39、我其实未必合适当作家,只不过命运把我弄到这一条(近似的)路上来了。
40、史铁生先后住过三家医院,北京友谊医院、朝阳区医院、宣武区医院。住过时间最久的医院是友谊医院,12间病室,他住过10间。最后,还变成了医院的“透析模范”。和他熟悉的护士对他说:“你的名字真的没取错,你的命比铁都硬。”
41、史铁生父亲是史耀琛,在东北地区工作,母亲在北京林业大学工作。两人育有史铁生和史岚。
42、让风给你说一声“对不起”吗?而且将来你还会知道:上帝也没有错误,从来没有。
43、不幸中的幸运是,他遇到了地坛。他一直待在那座故园里,直到他想明白了一个道理:“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这样想过之后我安心多了,眼前的一切不再那么可怕。”
44、她吃惊,那分明不是他的习惯,后来才懂得他的良苦用心,他在为死作准备。
45、史铁生生前说:我常感恩于自己的命运。人的命就像这琴弦,拉紧了才能弹好,弹好了就够了。我尽力了,所以没有遗憾。
46、2010年12月31日凌晨,史铁生突发脑溢血逝世,享年59岁。陈希米将史铁生的身体唯一完好无损的肝脏和眼角膜捐献,史铁生说:希望器官新的主人能帮我继续看看这个美好的世界。
47、陈希米比史铁生小10岁,西北大学毕业,和史铁生写了上百封信后,在雍和宫附近一间低矮的小平房里,他们初次见面,史铁生对陈希米说的第一句话:
48、白昼有一种魔力,常使人为了一个姓名的牵挂而拘谨、犹豫,甚至于慌不择路。
49、我肯定他在,但要把他全部捉拿归案却非易事。
50、重病之时被史铁生描述为“沿着悬崖行走”。他在《病隙碎笔》中写道,“生病通常猝不及防,生病是被迫的抵抗。刚坐上轮椅时,我老想,不能直立行走,岂非把人的特点搞丢了,便觉天昏地暗。等到又生出褥疮,一连数日只能歪七扭八地躺着,才看见其实端坐的日子是多么晴朗。后来又患尿毒症,经常昏昏然不能思想,就更加怀恋起往日的时光。终于醒悟,其实每时每刻,我们都是幸运的,因为在任何灾难的前面都可以再加一个‘更’字。”
51、习近平在《黄土地的儿子》一文中提到了同批知青中的几位知名作家,比如陶正、路遥,还有写了《我那遥远的清平湾》的史铁生,这个清平湾就是史铁生插队的延川县关家庄。
52、他发现原来生病其实是一场别开生面的游历,你总算能一步一步的懂得什么叫满足。
53、说不好是陈希米走向了史铁生,还是史铁生等来了陈希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