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述而篇第七 论语目录1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2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3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4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5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6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7子曰:“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8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9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10子於是日哭,则不歌。11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12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13子之所慎:齐、战、疾。14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15冉有曰:“夫子为卫君乎?”子贡曰:“诺。吾将问之。”入,曰:“伯夷、叔齐何人也?”曰:“古之贤人也。”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出,曰:“夫子不为也。”16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17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18子所雅言,《诗》、《书》、执行,皆雅言也。19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20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21子不语:怪、力、乱、神。22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23子曰:“天生德于予,恒其如予何?”24子曰:“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25子以四教:文、行、忠、信。26子曰:“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子曰:“善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有恒者,斯可矣。亡而为有,虚而为盈,约而为泰,难乎有恒矣。”27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28子曰:“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29互乡难与言,童子见,门人惑。子曰:“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唯何甚?人洁已以进,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30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31陈司败问:“昭公知礼乎?”孔子曰:“知礼。”孔子退,揖巫马期而进之,曰:“吾闻君子不d,君子亦d乎?君取于吴,为同姓,谓之吴孟子。君而知礼,孰不知礼?“巫马期以告。子曰:“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32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33子曰:“文,莫吾犹人也。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34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35子疾病,子路请祷。子曰:“有诸?”子路对曰:“有之。诔曰:‘祷尔于上下神祗。’”子曰:“丘之祷久矣。”36子曰:“奢则不孙,俭则固。与其不孙也,宁固。”37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38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论语原文全集)。
2、1 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论语原文全集)。
3、或问子产。子曰:“惠人也。”问子西。曰:“彼哉!彼哉!”问管仲。曰:“人也。夺伯氏骈邑三百,饭疏食,没齿,无怨言。”
4、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5、(3)时习:按时地去复习。在周秦时代,“时”字用作副词,意为“在一定的时候”或者“在适当的时候”。但朱熹在《论语集注》一书中把“时”解释为“时常”。“习”,指演习礼、乐;复习诗、书。也含有温习、实习、练习的意思。
6、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7、子见齐衰者、冕衣裳者与瞽者,见之,虽少必作,过之,必趋。
8、7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9、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
10、问人于他邦,再拜而送之。康子馈药,拜而受之。曰:“丘未达,不敢尝。”
11、27子见南子,子路不说悦。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
12、1 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13、冉子退朝,子曰:“何晏也?”对曰:“有政。”子曰:“其事也如有政,虽不吾以,吾其与闻之。”
14、试译:孔子说:“多给我几年时间,最终能体会《易经》的真髓,就可以不犯大的过失。”
15、子曰:“南人有言曰:‘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善夫!”“不恒其德,或承之羞。”子曰:“不占而已矣。”
16、 子曰:“吾十有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17、子夏之门人问交于子张。子张曰:“子夏云何?”对曰:“子夏曰:‘可者与之,其不可者拒之。’”子张曰:“异乎吾所闻: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我之大贤与,于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贤与,人将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
18、孺悲欲见孔子,孔子辞以疾,将命者出户,取瑟而歌,使之闻之。
19、1 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20、2 子曰:“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21、第五则是学习态度,通过对话论述了聪敏好学、虚心求教的可贵。
22、20 子曰:“禹,吾无间然矣。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恶衣服,而致美乎黻冕,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洫。禹,吾无间然矣!”
23、“从”古义:跟从(学习),今义:跟从(此古义变今义也是意扩大了范围)
24、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25、君赐食,必正席先尝之。君赐腥,必熟而荐之。君赐生,必畜之。伺食于君,君祭,先饭。疾,君视之,东首,加朝服拖绅。君命召,不俟驾行矣。
26、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馀力,则以学文。”
27、孔子弟子中,有子代孔子,以所事孔子事之,称子并不奇怪,子指老师,对儒家学子除了师承之外亦有掌门人之意。除了孔子,有子,曾子,冉子、闵子亦称子,冉子、闵子早逝,故师承的儒家掌门,只能是曾参,故代有子者只剩曾子有可能。颜回,虽然被尊奉,但由于早死,没来得及收徒,不是弟子记载,故不称子,可能是家人所记。原宪,膝雕开,虽然收徒,世称子思子,膝雕子,但论语所记,亦不是弟子记载,故亦不称子,多半是师兄弟偶而提及。
28、试译:孔子说:“做人却没有诚信,真不知道还能干什么。好比大车辕没有活销,小车辕没有销钉,这车子怎么走啊?”
29、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30、子曰:“臧武仲以防求为后于鲁,虽曰不要君,吾不信也。”
31、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
32、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思,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
33、 译文孔子说:“《关雎》这篇诗,主题快乐却不过分,忧愁却不悲伤。”
34、21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
35、1 子游为武城宰,子曰:“女得人焉尔乎?”曰:“有澹台灭明者,行不由径。非公事,未尝至于偃之室也。”
36、23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五十而无闻焉,亦不足畏也已。”
37、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38、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矩。”
39、1 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40、子曰:“谛,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观之矣。”
41、先进篇第十一 论语目录1子曰:“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如用之,则吾从先进。”2子曰:“从我于陈、蔡者,皆不及门也。”3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4子曰:“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无所不说。”5子曰:“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6南容三复“白圭”,孔子以其兄之子妻之。7季康子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8颜渊死,颜路请子之车以为之椁。子曰:“才不才,亦各言其子也。鲤也死,有棺而无椁。吾不徒行以为之椁。以吾从大夫之后,不可徒行也。”9颜渊死。子曰:“噫!天丧予!天丧予!”10颜渊死,子哭之恸。从者曰:“子恸矣!”曰:“有恸乎?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11颜渊死,门人欲厚葬之。子曰:“不可。”门人厚葬之。子曰:“回也视予犹父也,予不得视犹子也。非我也,夫二三子也。”12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13闵子侍侧,誾誾如也;子路,行行如也;冉有、子贡,侃侃如也。子乐。“若由也,不得其死然。”14鲁人为长府。闵子骞曰:“仍旧贯,如之何?何必改作?”子曰:“夫人不言,言必有中。”15子曰:“由之瑟奚为于丘之门?”门人不敬子路。子曰:“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16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17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18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喭。19子曰:“回也其庶乎?屡空。赐不受命,而货殖焉,亿则屡中。”20子张问善人之道。子曰:“不践迹,亦不入于室。”21子曰:“论笃是与,君子者乎?色庄者乎?”22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23子畏于匡,颜渊后。子曰:“吾以女为死矣。”曰:“子在,回何敢死?”24季子然问:“仲由、冉求可谓大臣与?”子曰:“吾以子为异之问,曾由与求之问。所谓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则止。今由与求也,可谓具臣矣。”曰:“然则从之者与?”子曰:“弑父与君,亦不从也。”25子路使子羔为费宰。子曰:“贼夫人之子。”子路曰:“有民人焉,有社稷焉,何必读书,然后为学?”子曰:“是故恶夫佞者。”26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求!尔何如?”对曰:“方六如五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曰:“夫子何哂由也?”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42、司马牛问君子。子曰:“君子不忧不惧。”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43、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44、“乐”是多音字,除了读yuè(音乐)、lè(快乐)外,在《论语雍也》篇中还有一处也有很多人读错:“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朱熹的注释是:知,去声。乐,上二字并五教反,喜好也。下一字音洛。“五教反”是指我国传统的拼音方法——“反切法”:取上一字的声母(也叫“声纽”,“五”字的声母是“疑”,相当于今天的y),与下一字的韵母(即“教”的韵母iao)拼读成yao。可见,在“知者乐水,仁者乐山”二句中,“乐”字作为“喜爱、喜欢”的意思时应该读yao。
45、 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46、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47、 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
48、翻译:孔子说:“仲由啊,让我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样的人才是聪明的。”
49、试译:孔子说:“假如像周公那样才华好,却骄傲吝啬,其他方面就不用考察了。”
50、子问公叔文子于公明贾曰:“信乎夫子不言不笑不取乎。”公明贾对曰:“以告者过也,夫子时然后言,人不厌其言。乐然后笑,人不厌其笑。义然后取,人不厌其取。”子曰:“其然。岂其然乎!”
51、试译:鲁哀公问孔子说:“怎么做才可以服众?”孔子回答说:“推举正直的人来管理邪佞的人,老百姓就服;重用邪佞的人来支使正直的人,老百姓就不服。”
52、10子曰:“禘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观之矣。”
53、 (翻译)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竹篮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54、子曰:“予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55、6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56、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求!尔何如?”对曰:“方六如五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曰:“夫子何哂由也?”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57、1 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5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59、焉知贤才而举之?”曰:“举尔所知。尔所不知,人其舍诸?”
60、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61、22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62、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63、孔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64、11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65、子张篇第十九 论语目录1子张曰:“士见危致命,见得思义,祭思敬,丧思哀,其可已矣。”2子张曰:“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3子夏之门人问交于子张。子张曰:“子夏云何?”对曰:“子夏曰:‘可者与之,其不可者拒之。’”子张曰:“异乎吾所闻: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我之大贤与,于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贤与,人将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4子夏曰:“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不为也。”5子夏曰:“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6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7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8子夏曰:“小人之过也必文。”9子夏曰:“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10子夏曰:“君子信而后劳其民,未信则以为厉己也。信而后谏,未信则以为谤己也。”11子夏曰:“大德不逾闲,小德出入可也。”12子游曰:“子夏之门人小子,当酒扫应对进退,则可矣,抑末也。本之则无,如之何?”子夏闻之,曰:“噫!言游过矣!君子之道,孰先传焉,孰后倦焉?譬诸草木,区以别矣。君子之道,焉可诬也?有始有卒者,其惟圣人乎!”13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14子游曰:“丧致乎哀而止。”15子游曰:“吾友张也为难能也,然而未仁。”16曾子曰:“堂堂乎张也,难与并为仁矣。”17曾子曰:“吾闻诸夫子:人未有自致者也,必也亲丧乎!”18曾子曰:“吾闻诸夫子:孟庄子之孝也,其他可能也;其不改父之臣与父之政,是难能也。”19孟氏使阳肤为士师,问于曾子。曾子曰:“上失其道,民散久矣。如得其情,则哀矜而勿喜!”20子贡曰:“纣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恶居下流,天下之恶皆归焉。”21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抑之。”22卫公孙朝问于子贡曰:“仲尼焉学?”子贡曰:“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23叔孙武叔语大夫于朝,曰:“子贡贤于仲尼。”子服景伯以告子贡。子贡曰:“譬之宫墙,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门者或寡矣。夫子之云,不亦宜乎!”24叔孙武叔毁仲尼。子贡曰:“无以为也!仲尼不可毁也。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多见其不知量也。”25陈子禽谓子贡曰:“子为恭也,仲尼岂贤于子乎?”子贡曰:“君子一言以为知,一言以为不知,言不可不慎也。夫子之不可及也,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夫子之得邦家者,所谓立之斯立,道之斯行,绥之斯来,动之斯和。其生也荣,其死也哀。如之何其可及也?”
66、孔子于乡d,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其在宗庙朝廷,便便言,唯谨尔。
67、陈成子弒简公。孔子沐浴而朝,告于哀公曰:“陈恒弒其君,请讨之。”公曰:“告夫三子!”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君曰‘告夫三子’者。”之三子告,不可。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
68、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
69、 子谓公冶长:“可妻也,虽在缧绁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
70、齐景公待孔子,曰:“若季氏则吾不能,以季、孟之闲待之。”曰:“吾老矣,不能用也。”孔子行。
71、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
72、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73、第四则: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74、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75、子曰:“由之瑟,奚为于丘之门?”门人不敬子路。子曰:“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
76、子曰:“直哉史鱼!邦有道,如矢;邦无道,如矢。”君子哉蘧伯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