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代表作品有《圣女贞德》、《伤心之家》、《华伦夫人的职业》等。
2、索尔仁尼琴对西方文化的观察,总体上可以用“你们在堕落”几个字概括,因而也没有研究的兴趣。他在美国居住了十九年,甚至都没有学英语。索尔仁尼琴说“美国的空气是自由的”,但他关注的只有俄罗斯。他隐居于美国东北部佛尔蒙州卡文迪什城郊,住在一个类似传统俄罗斯乡间小别墅的田舍里,里面有一间图书室收藏有关俄罗斯的手稿和书籍。他潜心写作,大部分时间足不出户。(索尔仁尼琴对中国评价)。
3、虽然索尔仁尼琴有着种种问题,用我们今天的视角看,他就是一个食古不化的“皇俄”分子。但至少,他是真心认同俄罗斯本土传统文化,是真心想回到沙俄时代的,是一个保留着一些真性情的、脱离实际的理想主义者。(索尔仁尼琴对中国评价)。
4、1918年生于北高加索的基斯洛沃茨克。他中学毕业,考入罗斯托夫大学的物理数学系,1941年以优异成绩毕业。
5、(9)生活就像坐过山车,有高峰,也有低谷,这意味着,无论眼下是好是坏,都只是暂时的。
6、(93)从挫折中获得智慧、变得坚强,意味着你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有能力生存。
7、如果你喜欢本文,请推荐给他人或在(朋友圈)转发
8、亚历山大·索尔仁尼琴:《红轮(第二卷全三册)》,
9、(34)有希望不一定就能成功。寻找希望只是开端,把握希望才是过程。当你看到了希望并不意味着你看到了胜利的曙光,而当你真正把握了希望,你才真正胜券在握。
10、这部巨著继承了雨果和托尔斯泰十九世纪的人文传统,堪称20世纪最伟大的著作之一。
11、(96)旅行的目的是“看”。看就意味着增进对其他民族、文化和地方的了解与评价。梭伦
12、经济学分析家迈克尔?佩尔曼认为,马克思认识到了,“信用乃是导致经济混乱的核心因素……马克思将他对信用的分析整合进他的经济理论中。将这一分析联结起来的关键,就是虚拟资本的概念。”———即没有真实储蓄作基础,而由货币体系创造出来的资本。佩尔曼概括了马克思的理论:“虚拟资本对价格信号的扰乱越严重,人们越是无法得到有关经济的重要信息。关于生产活动的决策就越来越与其基本结构脱节。这会对经济构成压力,而这种压力却是看不见的。”这也正是哈耶克的基本看法。哈耶克在《价格与生产》中也曾提到过马克思这一思想,他说:“19世纪上半叶,这样的理论曾一度极为盛行,‘虚拟资本’是当时的财经记者经常使用的一个词,他所反映的基本上就是我们这里所说的观点。‘虚拟资本’被创造出来,使企业活动无法维持,或使新企业无法完工,最后,这些企业就倒闭了。”
13、(51)人活着就意味着艰辛,苦难是人生的必经之路。
14、历史表明,自从特蕾莎去印度之后,印度才逐渐变得更加强大。为了在南亚寻求霸权,炫耀国家的力量。
15、(64)学校教育的理想是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社会进步的积极参与者。全面和谐的发展意味着劳动与人在各类活动中的丰富精神的统意味着人在品行上以及同他人相互关系上的道德纯洁,意味着体魄的完美、审美需求和趣味的丰富及社会和个人兴趣的多样。能力与需求的协调赋予人的充实的精神生活,可以使他体会和感受其中的幸福。
16、(107)一滴水在宇宙中只不过是一个微小的点,可是它却能反映出整个太阳。这就意味着整个太阳被“压缩”进一个水滴之中。于是,当我们面对清晨绿叶上的串串露珠时,仿佛看到无数的太阳在微风中舞蹈;当我们凝视到秋潭般碧澈的眼睛时,似乎看到了一个奥妙无穷的宇宙。
17、亚历山大·索尔仁尼琴,俄罗斯作家,二战时的苏联炮兵连长,因勇敢获得二枚勋章,1945年因通信中不敬被流放哈萨克8年,此段经历后来成为他作品的主题。他1962年出版反映集中营生活的作品,被吸收进作协,1968年因作品《第一圈》无法在国内出版而在境外发表,被开除出作协,随后获得1970年诺贝尔奖,随后因出版描写极权主义的巨著《古拉格群岛》被驱逐出国,到美国后毫不留情地批评自由主义,苏联解体后又大骂戈尔巴乔夫和叶利钦毁了俄罗斯,立场让左右两派都无法与之相处。他死后,被誉为“俄罗斯的良心”。
18、在1974年2月25日的美国《时代》周刊上,索尔仁尼琴被拍成了卡什镜头下的海明威一样:线条坚毅而粗犷,面部稀疏的白色胡渣和沧桑的皱纹,像一只老狮子,副标题是“从艺术家到流亡者”。
19、许多优秀的医务人员,舍生忘死,奔赴疫情最严重“前线”,参入到紧张的抢救行列中。许多名人、名星、大款都纷纷捐款、捐物支援疫情严重的灾区。全国人民都自觉地居家抗疫,举国上下进入一级战备状态。经过不到四个月的全民抗疫,中国的疫情就完全得到了控制。
20、哈耶克的哲学方法论,强调终极的知识源于内心。在这方面,哈耶克是受维塞尔的影响。维塞尔非常清晰地表达了这种看法:“我们只能从外部观察自然现象,但我们却可以从内部观察我们自己。哈耶克就一直信奉这种认识论,我们要了解哈耶克的学术思想及写作风格也必须认识到这一点。
21、“第一圈”源自但丁的不朽诗作《神曲》,诗中的《地狱篇》中把地狱分成了九圈,第一圈是最好的一层,索尔仁尼琴借用第一圈的喻意,描写了地处莫斯科郊区的一个特殊监狱——玛尔非诺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