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站在东渡日本的船头,吹着萧瑟的寒风,我的脑中不禁浮现出“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这句话,思念起家乡来。
2、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在心头。——范仲淹
3、C.末两句由画面引出声音,诗人描写的视角由近处转向远方。(112字爱国古诗作品)。
4、1幽静;沿途是莓苔,远望白云缭绕,近看芳草当门、白云、静渚、春草、闲门都营造出一种静谧的气氛。
5、花间老师讲课风格要点阐述一步到位,完全没有很多老夫子绕弯弯的那些,直奔主题,并且很容易吸收。希望大家珍惜这次授课机会,好好的揣摩一下花间老师课堂内容,做好笔记。并积极转发此文,关注诗刊关注老师最新动向。这是对老师最大的支持。
6、春去秋来,月亮上的白兔总在那里捣药,月宫里的嫦娥与谁作邻居。今人有谁见过古时的月?但是今天的月亮却照耀过古人。古人和今人都像流水一样,一波接一波的逝去,古人看到的月亮和今天我们看到的月亮却是没有改变的。其他的咱们不多想,就希望每天喝酒唱歌的时候,月亮的青辉总映照在金酒杯里。
7、C.本诗通过刻画一位戍边老将的形象,表现了经久不息的残酷战争给边塞将士带来的苦难,寄寓了渴望和平的美好愿望。
8、“牛羊下来久,各已闭柴门”这两句写出了牛儿、羊儿纷纷回家,家家户户在太阳落坡的时节开始关闭自己的家门。这营造了一幅乡村日暮寂静、清冷的图景。据此分析作答即可。
9、①颔联中“芳草”“碍马”“好云”“遮楼”,诗人将人的感情赋予碧草和好云,说它们像友人一样,为了殷勤地挽留自己而有意绊马蹄遮楼台,表现了朋友对客人(自己)的热情和殷勤。②颈联说山牵着“别恨”、水带着“离声”,表现了诗人自己对朋友的依恋难舍。
10、“凉”不仅写出了秋风秋雨中身体上感受到的寒冷,更写出了诗人因朋友分离而倍感凄凉的内心感受。
11、C.“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意思是:渡口一片寂静,只剩斜照的落日,村子里升起缕缕炊烟。”颈联运用白描的手法写原野暮色。夕阳欲落,炊烟初升,是田野黄昏的典型景象。渡头在水,墟里在陆;落日属自然,炊烟属人事:景物的选取是很见匠心的。所以选项中“用渲染的手法描绘出一幅原野暮色图”表述不正确;
12、而且在精心布局的同时,也使全诗在表现手法上产生变化,上联在描述中营造出战争的特定环境,下联出句是陈述,对句是抒情。短短二十八个字,不但写出了丰富的思想内容,而且将描写陈述与抒情熔于一炉。
13、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4、(1)“长堤春水绿悠悠”描绘了一幅长堤下春水碧绿、悠悠流淌的美丽景色,以乐景衬哀情,写出诗人深深的离愁。
15、我是你挂着眼泪的笑涡;我是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线;是绯红的黎明,正在喷薄;
16、1本题考查描绘诗中画面。开放类试题,尊重诗句原意,语言生动形象即可。如:泉水清澈,一块如席子般大小的巨石矗立在水边。春风和暖,绿柳有阴,柳枝随风飘浮,不时拂过我的酒杯。
17、中国,文明古国。四大发明屹立不倒,儒家思想传颂至今,诗词歌赋,更是层出不穷。那些从小翻看的东西深深烙印于心,把我和祖国深深联系在一起。
18、本题考查诗句的赏析。结合诗句的内容和意思从表现手法的角度来赏析。“十里珠帘半上钩”意思是十里街市上的老百姓都把帘卷上,走出门来观看这位放荡不羁,走路东倒歪的太守。由诗歌意思可以看出,本句运用衬托的表现手法,用十里长街百姓上卷珠帘观看衬托太守醉态可掬的样子,把一位喝酒喝得沉醉,走路东倒西歪的太守形象生动地写了出来,既可见当时赏牡丹的境况之盛,也表现了太守乐观的生活态度和洒脱的情怀,率真与不拘小节的性格特点。
19、(1)诗歌前几联展现了一幅明媚动人的南湖早春图,请你描绘出颔联中美丽的画面。
20、此时,《歌唱祖国》的雄壮乐曲响起,一束束美丽的烟花在夜空中绽放。那朵朵烟花为漆黑的天空增添了无限魅力。
21、诗人借助秋日夜晚桐庐江上凄清萧索的景象,渲染了凄清萧索的氛围,烘托出诗人漂泊在外孤独无依的迷茫与愁苦的情绪。
22、☞初中必背古诗文及其注释翻译(文末可下载电子打印版)
23、1C.“由画面引出声音”表述有误。末两句意思是:他翘首南望钟声悠扬之处,翠微深处,楼台掩映。这句诗从近处转向远方,以声音引出画面,展示的虽是远景,但仍然将春山月下特有的情景,用爱怜的笔触轮廓分明地勾勒了出来。
24、☞教育部第39批推荐优秀影片啦!周末陪孩子一起看看吧!
25、“人随沙岸向江村”承“渔梁”诗意,是写村人各自上岸还家;“余亦乘舟归鹿门”承“山寺”诗意,写自己回到鹿门。这两句是以人归引出自归,作为前文的具体补述。两种归途展现两样不同的心境,这又是一个比衬,从中表现出诗人与世无争的隐逸志趣和不慕荣利的淡泊情怀。
26、“老来猛气还轩举”,年老了仍然意气飞扬,表达了自己“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