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柏树胡同26号,旧时的门牌是椿树胡同30号。据房屋档案记载,该院在胡同西段南侧凹进去的小夹道内,占地面积为130余平方米;
2、PapersfromaViceroysYamen:AChinesePleafortheCauseofGoodGovernmentandTrueCivilization.封面上有赵凤昌亲笔手书的中文书名《尊王篇》。该书于1901年在上海出版,乃是辜鸿铭自和义和团运动以来,陆陆续续发表。
3、《春秋大义》英译本(《中国人的精神》),副标题是「战争和出路」(TheWarandtheWayout)
4、很快,受杨玉书推荐,辜鸿铭入了张之洞的幕府,正式开始了他在中国的人生之旅。
5、“辜鸿铭是辜振甫的堂伯父,上世纪20年代辜鸿铭曾到过台湾辜振甫家小住一段时间,那时辜振甫大概7岁。辜氏宗祠和辜鸿铭纪念室落成之时,拟邀请辜振甫先生参加,后来因各种原因,没能如愿,不过有收到他的复函。”林水坤说。
6、(1)人生就是一场梦,来也空空,去也空空,一切不可求,一切皆是苦!每个人在轮回中修行,不断地去完善自我,用自己的智慧去改变困扰的苦,只有自己去努力,让自己强大起来,才有能力为别人,为世界化解苦难。世间的种种苦难都是答案,过于执着!双眼便会被眼前的世俗所蒙蔽。
7、1898年,辜鸿铭翻译的英文版《论语》问世,一下子就轰动了西方世界:原来中国人还有那么高深和有洞见的哲学!
8、1927-1928年间,德龄回国逗留,并亲自扮演慈禧,演出英语清宫戏。同时找到小德张等人,进一步回忆收集清宫资料。
9、国学大师辜鸿铭纪念室设于惠安辜氏宗祠 林杰/摄
10、辜鸿铭的一生充满了矛盾,这不仅仅体现在他的思想上还体现在文化和服饰之上。简单地说就是在别人还处于封建思维留辫子的时候,他就把辫子给剪掉了,显示自己是先进青年,然后在别人经过了思想的转变之后,他又把辫子留了起来,就像一个和当时社会格格不入的人一样。
11、他曾说:我们中国人,思想,性格,有很多的弱点。但是,在我们中国人身上,有其他任何民族都没有的,难以言喻的东西,那就是温良。这段话至今影响了很多人,中国人的爱国传统,不以时间为转移,虽经百年,但依然熠熠生辉!
12、在西方人眼中,辜鸿铭具有极大的魅力和神秘感,他们视这位古怪老头为北京城内比三大殿更重要的人文景观,到了京城不去见他,简直就跟入宝山空手而归没什么区别。
13、《辜鸿铭国学要义》选取了辜鸿铭先生有关国学方面的论著,对现存的底本取其精华,精心挑选、编校。书中,先生精辟论述了国学的内容,内容系统精炼、深入浅出,行文典丽古雅,以他丰富的阅历和在当时少有的开阔视野,通过他独立而冷静的分析,向读者展示他眼中独特的国学文化和思想的精髓,在靠前学术中发出了国学不错音。
14、当时北大校长蔡元培请他去英文老师,讲英国文化,他拖个长辫子去讲课,北大学子轰然大笑,他说一句至理名言:
15、说起辜鸿铭这个人,不少人可能会立刻联想到两个词:「辫子」,以及「狂傲」。
16、本文作者佚名,发表于《天津.大公报》(文学副刊)1928年第18期。
17、辜鸿铭很重视维护儒家学说的传统价值。他在英国读书时,每到冬至,他必在住的房间内备陈酒馔,遥祭祖先,以表不忘本。他的英国房东太太等他叩拜祖先完毕后,必定笑嘻嘻地问他:“你的祖先什么时候来吃喝你为他们备的这些酒馔?”你猜,辜鸿铭怎样回答?他说:“就在你们的祖先来闻你们所献鲜花的时候。”
18、在北大,受蔡元培、黄侃、洋教授的青睐,但却是西化分子的死对头。对于胡适等人的白话文运动给国人带来传统文化断层上的灾难,曾经早有预见,但最终,民国政府还是在小学课本废除了文言文,给中国的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造成了难以弥补的巨大损失。辜鸿铭,作为一个出生在马来西亚的华侨,用自己的努力捍卫着中华民族的尊严,是他,促使世界第一个孔子学院的诞生,近代中国的人物,也唯有他,是最受到世界各国学者文人的尊敬的人物,然而在他的祖国中国,却屡屡被自己的同胞和学生嘲笑唾骂误解着,我们不能不遗憾那样的时代里,我们的大多数青年的幼稚和愚蠢。
19、《荆棘与荣耀——新时代女排奋斗记》诞生始末
20、当年,欧美人在中国简直就如同洋菩萨,到处受到尊敬,辜鸿铭却对这种崇洋媚外的现象十分反感,他决定不失时机地羞辱白人,以证明中国人才是真正优越的代表。有一次,他在电影院看电影,想点着一支一尺长的烟斗,但火柴已经用完。当他认出坐在他前排位置的观众是一位苏格兰人时,他就用烟斗和蓄有长指甲的手指轻轻敲击苏格兰人的那颗光头,一副傲形于色的样子,以不容拒绝的口气说:“请点着它!”那个苏格兰人被吓坏了,以为撞见了邪煞,遭遇了中国黑道上的老大。苏格兰人自忖开罪不起,只得乖乖地捣出火柴,抖抖索索地点着辜鸿铭的烟锅。辜氏深吸一口,吐出一团烟雾,同时也吐出了心头积郁的那口鸟气。辜鸿铭在洋人面前表现出来的优越感源自于他的机智幽默。
21、TheStoryofaChineseOxfordMovement《中国牛津运动故事》,是辜鸿铭为纪念张之洞而作,1910年首次在上海出版。
22、当然,辜鸿铭知道留辫子也只是个形式而已,要真正回归中国传统文化,还是要读书。1883年,他决定辞去在新加坡英国殖民政府中的职务,开始潜心研究中国经典文化。
23、链接:https://pan.baidu.com/s/1gW0uiHzKKKVk4CWQioBxpA提取码:ssd1 书名:中国人的精神
24、马建忠也是韩国国旗的设计者,他有个哥哥叫马相伯,是复旦大学的创始人
25、生逢乱世,很少有人像辜鸿铭那样愤世嫉俗,推倒一世雄杰,骂遍天下强梁,他性喜臧否人物,出语尖酸刻薄,不赏脸,不留情。慈禧太后去世后四年,辜鸿铭写过一篇《慈禧的品行、趣味和爱好》的文章,赞扬慈禧太后“胸怀博大,气量宽宏,心灵高尚”,“是一位趣味高雅、无可挑剔的人”。但这并不表明,他对慈禧太后就没有微词。鄂中万寿节时,湖广总督府大排宴席,燃放鞭炮,唱新编爱国歌。辜鸿铭对同僚梁星海说,有爱国歌,岂可无爱民歌?梁星海便怂恿他试编一首。辜鸿铭有捷才,稍一沉吟,便得四句,他朗诵道:“天子万年,百姓花钱;万寿无疆,百姓遭殃。”话音刚落,满座为之哗然。辜鸿铭对晚清的中兴人物,如曾国藩、李鸿章,亦颇有微词。他认为曾是大臣,李是功臣,曾之病在陋(孤陋寡闻),李之病在固(凡事无所变更)。他还拿张之洞与端方作比较,结论是:聪明不足,“张文襄学问有余,故其病在傲;端午桥聪明有余而学问不足,故其病在浮。文襄傲,故其门下幕僚多为伪君子;午桥浮,故其门下幕僚多为真小人。”
26、这就是他后来固守传统礼教的重要原因,除了留辫子,他甚至连“小脚”文化、一夫多妻等等封建陋习都一一继承!
27、学博中西,号称“清末怪杰”,精通英、法、德、拉丁、希腊、马来亚等9种语言,获13个博士学位,是满清时代精通西洋科学、语言兼及东方华学的中国第一人。他翻译了中国“四书”中的三部一一《论语》、《中庸》和《大学》,创获甚巨;并著有《中国的牛津运动》(原名《清流传》)和《中国人的精神》(原名《春秋大义》)等英文书,热衷向西方人宣传东方的文化和精神。
28、辜鸿铭从这一独特的视角出发,把中国人和美国人、英国人、德国人、法国人进行了对比,凸显出中国人的特征之所在:美国人博大、纯朴,但不深沉;英国人深沉、纯朴,却不博大;德国人博大、深沉,而不纯朴;法国人没有德国人天然的深沉,不如美国人心胸博大和英国人心地纯朴,却拥有这三个民族所缺乏的灵敏;只有中国人全面具备了这四种优秀的精神特质。也正因如此,辜鸿铭说,中国人给人留下的总体印象是“温良”,“那种难以言表的温良”。在中国人温良的形象背后,隐藏着他们“纯真的赤子之心”和“成年人的智慧”。辜鸿铭写道,中国人“过着孩子般的生活——一种心灵的生活”。
29、而在学习的过程中,辜鸿铭发现,中国儒家的不少思想其实和西方的浪漫主义、反功利主义是相通的。这是他第一次感觉到,人类文明中并非只有西方文明是最好的。
30、辜鸿铭不负众望,在英国爱丁堡大学获得了爱丁堡大学的文学硕士学位;在德国莱比锡不到一年,他就轻松获得土木工程师的文凭。在他求学期间也一直没有忘记父亲的话,不以自己头上的辫子为耻,反以为荣。外国人笑他的辫子,他便笑他们的胡子。在英国去市立图书馆路上买了一份报纸,他展开阅览,不想竟然被旁边的英国佬指指点点,他撇了他们一眼,把报纸倒过来大大方方的看了起来。旁边的英国佬笑得更加大声,这是辜鸿铭突然用字正圆腔的英文说:“英文这玩意儿太索然无味,翻来覆去26个字母,不倒过来看,简直没意思。”把几个英国佬气得哑口无言。
31、从辜鸿铭的经历和思考出发,描述了辜鸿铭的生平历程及思想精髓,重塑了辜鸿铭的哲学理念,意在澄清众人对他的误解,由此客观公正地看待他的思想,并从中找出适合当代人参考的学说理念,意在把辜鸿铭放入时代环境之下去看,让人真正了解他并积极推崇中国文化。
32、l 点击屏幕右上角转发到朋友圈与诸君分享之
33、然民间还有三个最有名的辫子,都是大师级的人物,一直伴随他们的终生,他们分别是:
34、而在翻译一系列中华经典的过程中,辜鸿铭自己也渐渐完成了一个转变:从相信东西方文明能够互补,到相信东方文明优于西方文明,甚至可以拯救西方文明。
35、ETnunc,reges,intelligite!TheMoralCauseoftheRussia-JapaneseWar《当今,皇上们,请深思!日俄战道德原因》,它从1904年12月10日起在《日本邮报》上连续发表,1906年结集于上海刊行。主要讨论日俄战争在道义方面的根源,兼及中西文明问题,并批评俄日双方的政策。
36、主要作品:《美丽的回忆》、《羽高家书》、《笑对人生》、《足行山河》、《梦歌畅吟》、《龟舟搏楫》等多部散文集、诗词集、随笔集及科普书籍。曾在报刊社做过摄影记者、编辑、副主编。
37、温源宁说辜鸿铭是一个鼓吹君主主义的反动派,一个以孔教为人生哲学的浪漫派,一个夸耀自己奴隶标识(辫子)的独裁者,就是这种自相矛盾,使辜鸿铭成了现代中国最有趣的人物之一。
38、在现代,我们经常会说“学霸的世界我们是不懂得”我觉得这句话用在辜鸿铭身上非常的适用。辜鸿铭是晚清民国的大师民主中最怪的一人,他精通九种语言,获得了13个博士学位,在学习期间吸取了大量的西洋知识,后来转身研究了国学。按理说他这种出彩的履历,人们不应该说他是个怪人才对,那他又怪在哪里呢?
39、“我辜鸿铭,生在南洋,学在西洋,娶在东洋,仕在北洋。但是我,是一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
40、在当时西方社会广经流传着这么一句话:“到中国可以不看三大殿,不可不看辜鸿铭。”这在当时是相当高的评价了,而后来辜鸿铭因为满腹经纶虽然并没有获得大清朝的重用,但是被张之洞纳入幕僚之中,在文学史上辜鸿铭也拥有极大的造诣,在西方文学领域做出了很大的成就,在当时激烈的思想竞争之中,起着一个引导性的作用。
41、这一期就让民图君带大家认识辜鸿铭先生,这位不世出的人中怪杰,清末民初学术界最具喜剧色彩、最受争议的大师级人物。
42、辜鸿铭回国后,留起来辫子,穿起长袍,如同一个特立独行的古怪精灵,被人称为“清末狂儒”!
43、 两岸亲情割不断。2004年2月10日,时任台海海基会会长辜振甫夫人严倬云回泉州与辜振甫私人教师辜淑如次子辜世辉见面。林水坤/摄
44、而给他下这道命令的,就是当时的两广总督张之洞。
45、作为马来西亚的后裔,他留学欧洲十四载,掌握英、法、德、拉丁、希腊等9种语言,和八国联军坐在一起吵架是都不带重样的。而且辜鸿铭还获得了文学、理学、哲学、神学等13个博士学位。
46、大家都知道鲁迅以“骂人”著称,文风似匕首。其实,辜鸿铭骂人的艺术一点也不比鲁迅弱,而且更加形象、幽默。1913年,六国银行团强迫北洋政府签订借款合同,辜鸿铭被慕名请来担任谈判翻译时,讽刺帝国主义银行时说:“所谓的银行家,就是晴天千方百计把伞借给你,雨天又凶巴巴地把伞收回去的那种人。”这句话在当时非常有名,还被收录到了英国《大不列颠词典》里。
47、《中国人的精神》是全面反映辜氏文化思想的代表作。全书由作者1914年发表于英文报纸《中国评论》,以“中国人的精神”为核心的系列论文结集而成。面对当时西方列强对中华民族的欺凌和对中国文化的歧视,辜鸿铭论述的主旨就是揭示中国人的精神生活,宣扬中国传统文化的永恒价值。
48、同时作为东方文化的捍卫者,辜鸿铭的声誉也逐渐显赫起来。辜鸿铭在北京大学讲课时对学生们公开说:“我们为什么要学英文诗呢?那是因为要你们学好英文后,把我们中国人做人的道理,温柔敦厚的诗教,去晓喻那些蛮夷之邦。”在那样的时候,他还嘴硬,叫西方为“四夷之邦”,为此,许多人仅仅把他当成一个笑料的制造者,却忽略了他内心的痛苦,忽略了他对东方文化的积极思考,忽略了他对这片土地命运的深切关注,也忽略了他曾做出的坚定而绝望的挣扎。
49、他一生有很多矛盾之处,说他拥护帝制,袁世凯复辟的时候,他大骂“王八蛋,祸国殃民”,甚至在袁世凯“驾崩”,他还戏班子,邀请好友庆祝三天三夜!
50、从北大离开后他选择去往日本,以为承袭了华夏文化的日本能够让他施展抱负;但呆了几年后,他却被日本已经展露出来的军国主义思想所震惊,只能无奈又回到国内。1928年,辜鸿铭在北京去世,卒年71岁。
51、晚清以来,中国形象被严重扭曲。学贯中西、特立独行的“老怪物”辜鸿铭,于1915年出版用英文写成的《中国人的精神》,用自己的笔维护了中国文化的尊严,改变了部分西方人对中国的偏见。《中国人的精神》一出,轰动西方,后被译为多种文字。
52、1895年起,先后随父亲裕庚出使日本和法国。1903年春,17岁的德龄随父回到北京,不久和妹妹容龄一起被慈禧太后诏进宫中充作“御前女官”。
53、同年12月,其父在上海病逝,德龄以“百日孝”为由从此没再回宫。1907年,德龄和美国驻沪领事馆副领事(后改做报馆记者)撒迪厄斯·怀特结婚,后随夫去美国。1911年德龄的第一部英文著作《紫禁城两年》出版,署名德龄公主,在国内外引起强烈反响。
54、辜炳辉谈到一个细节,他说辜鸿铭到台湾讲学时,对处身日据时期的台湾,辜鸿铭告诫为日本殖民当局做事的辜显荣“时刻莫忘了自己是中国人”。此话留在辜显荣记忆深处,也留在年幼的辜振甫等辜氏家族的后人心里。
55、辜鸿铭在北京大学任教,梳着小辫走进课堂,学生们一片哄堂大笑,辜平静地说:“我头上的辫子是有形的,你们心中的辫子却是无形的。”闻听此言,狂傲的北大学生一片静默。终于理解了这个老师,一直很清高的老师。
56、1857年7月18日,辜鸿铭出生于南洋马来半岛西北的槟榔屿。其父辜紫云会讲闽南语、马来语和英语,在一家英国人创办的橡胶园当到了总管。
57、这一年,他回福建老家探亲,回程的船途经香港。在船上,他听见几个德国人在聊天,他走上前去,用德语和他们谈论哲学,从苏格拉底聊到黑格尔,随后又用英语和他们聊英国文学。
58、在其《清末政局回忆录》一书中,德龄以卷首七章的篇幅,记叙了19世纪末叶沙市的市井民生,以及官府署衙的日常生活。
59、据说他写作的时候,让妻子脱鞋,去掉裹脚布,一手执笔,一手把玩小脚,顿觉思如泉涌,下笔千言,妙不可言!可以说是他一生的挚爱。
60、确实,在中国近代史上,辜鸿铭可以算得上是一个「奇人」。
61、辜鸿铭被马建忠介绍的中国传统文化震撼了,甚至有了茅塞顿开的感觉。40年后,辜鸿铭在回忆那三天与马建忠的对谈时依旧记忆犹新:「我在新加坡同马建忠的晤谈,是我人生中的一件大事,正是因为他,我再一次变成了一个中国人。」
62、后世传辜鸿铭拥有13个博士头衔,从精力和能力来看,夸大的成分较多。据后来张之洞的首席幕僚赵凤昌回忆,辜鸿铭在各种文字材料之中只写自己的一个学位:爱丁堡文学硕士。
63、辜鸿铭辩才无双。中日甲午海战后,伊藤博文到中国漫游,在武昌时,与张之洞有过一些接触。辜鸿铭是张的幕僚,作为见面礼,他送了伊藤一本自己刚出版的《论语》英译本。伊藤早知辜氏是中国保守派中的先锋大将,便乘机调侃他道:“听说你精通西洋学术,难道还不清楚孔子之教能行于两千多年前,却不能行于二十世纪的今天吗?”辜鸿铭见招拆招,回答道:“孔子教人的方法,就好比数学家的加减乘除,在数千年前,其法是三三得如今二十世纪,其法仍然是三三得并不会三三得八。”伊藤听了,一时间无词以对。
64、他还是“一夫多妻”坚定宣传者,当外国女人质问他之时,他说:
65、在京城的一次宴会上,座中都是一些社会名流和政界大腕,一位外国记者逮住这个空当采访辜鸿铭,所提的问题相当刁钻:“中国国内政局如此纷乱,有什么法子可以补救?”辜氏不假思索,立刻开出一剂猛药:“有,法子很简单,把现在所有在座的这些政客和官僚,统统拉出去枪毙掉,中国政局就会安定些!”想想看,他这话往报纸上一登,还能不炸锅?还能不招致各路强梁的忌恨?
66、柏树胡同属北京东城区东华门地区,是东四南大街路西从南往北数的第三条胡同,自东向西沟通东四南大街与王府井大街,长530余米。
67、据了解,当年辜振甫复函道:“‘国学大师辜鸿铭纪念室’之兴建,于历史暨我辜氏后代均属大事……有关本氏宗祠将举行进主大典一事,理应奔赴效劳,惟届时已排定其它要务,不克分身,殊感遗憾,至盼日后得便返乡祭礼,一偿心愿……”
68、而且他也是一个不一样的守旧派。辜鸿铭是一个语言天才,而且他是外国人非常崇拜的民国大师。他也是中国近代史上面的学霸,作为一个语言天才,他的学术是无数人都为之追捧的。
69、他的翻译和严复的翻译正好相反:严复是把西方的作品翻译成中文,而辜鸿铭是把中国的作品翻译成外文。
70、他翻译了中国“四书”中的三部——《论语》《中庸》和《大学》,创获甚巨;并著有《中国的牛津运动》(原名《清流传》)和《中国人的精神》(原名《春秋大义》)等英文书,热衷向西方人宣传东方的文化和精神,并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西方人曾流传一句话:到中国可以不看三大殿,不可不看辜鸿铭。
71、17岁时随父回京,因通晓外文和西方礼仪,和妹妹裕容龄一同被慈禧招入宫中,成为紫禁城八女官之一。1905年因父病重离宫。后“应亲友的要求和催促”,用英文写下了她在宫廷内两年生活的所见所闻——《清宫二年记》。
72、因此,当辜鸿铭提出了“茶壶理论”推崇一夫多妻制之后,得到了疯狂的吹捧,这也为当时新思想的推行制造了一定的难度。这就像一个矛盾点,一个接受新思想新教育的人,依旧狂热的追捧着古老封建的东西。
73、马建忠——清末著名的学者和外交家,也是李鸿章的重要幕僚。1882年,马建忠途经新加坡,辜鸿铭得到了一个和他见面聊天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