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立春”在阳历的2月4日或5日,阴历的腊月或正月,时序不能确定。不过,在腊月打春,表示气候转暖较早,有“立春早,天气暖”一说,如到正月打春,表示气候转暖较迟,如遇到倒春寒时,天气就更寒冷了,故有“立春晚,天气寒”一说。
2、八月八落雨,八个月无焦土。(八月八日下雨,占长雨。)
3、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等五个节气反映气温的变化,用来表示一年中不同时期寒热程度。小暑:初伏前后,气候开始炎热。大暑:一年中最炎热的时节。处暑:"处"有躲藏、终止的意思,表示炎热即将过去。小寒:气候已比较寒冷。大寒:为最冷的时节。
4、正月寒死猪,二月寒死牛。三月寒着播田夫。(一二三月的天气都很冷。)
5、春茫曝死鬼,夏茫做大水。(春天雾浓必大旱,夏则大雨。)
6、正月雷,二月雪,三月无水过田岸。(三月水少不够灌溉)
7、霜降风台跑去藏九月中,气肃而凝,露结为霜矣。霜降无霜,主来岁饥荒
8、秋靠露,冬靠雨。白露勿搅土。(白露这天,不可扰动土壤,以免损害农作物。)
9、霜降,出无齐,牵牛犁。(霜降时,稻穗长不齐,收获不好。要重新拖牛耕地。)
10、惊蛰、清明反映的是自然物候现象,惊蛰:开始打雷,冬眠动物复苏。清明:气候温暖,天气清和明朗。尤其是惊蛰,它用天上初雷和地下蛰虫的复苏,来预示春天的回归。
11、六月绵被拣人甲。(六月身体虚弱,尚须盖绵被。)
12、寒露时天气变冷,还没有到零度以下结冰的程度,所以有“寒露是暖节”的说法。寒露过后,即到霜降,庄稼即会被霜杀死,叶子枯萎下来,故有“养过寒露不怨天”一说。
13、 惊蛰动了土,倒冷四十五。(惊蛰刮风多有倒春寒)
14、四一落雨空欢喜,四二落雨有花无结子。(四月农作物忌长雨,收获不多。)
15、二十四节气和现在通用的阳历一样,是以地球绕太阳公转的周期为根据划分的,因此节气的日期在阳历中是相对固定的`。从二十四节气的命名可以看出,节气的划分充分考虑了季节、气候、物候等自然现象的变化。
16、10袂食五月粽,破裘仔不通放。(未过五月节,天气尚未稳定。)
17、大雪江封上,冬至不行船;小寒不太冷,大寒三九天。二十四节气植物谚语:桃花开,燕子来,准备谷种下田畈。
18、 “芒”指一些作物生有芒,如大麦、小麦。这些作物就要成熟,多指关中地区。芒种在阳历的6月5日,或至7日,陕北的麦收时期应在阴历的6月初旬,正好相差一个月。芒种时期,陕北的糜子到了入种时,谷子的播种有已较迟缓,但还可以入种。现在人们种地经营者较少,劳务土地亦不多,只要有好的墒气在小满或更早些时候就把谷子入种好了,到了芒种时谷苗亦不低了。上述所引农谚,表述在芒种时抢种晚秋农作物的迫切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