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除必要的有关的书籍外,如有充分的时间,其他方面的书报也尽可以看,但是以能够包围着这个中心问题为前提,而不是心目中毫无对象地乱看。
2、这几个年轻人吊炸天,为了美感,竟然把小学课本改头换面
3、中国的烹饪文化是中华文明桂冠上毫无疑义的一颗明珠,扶霞通过美食打开了中国历史文化的大门。她是个英国人,但也会用中国的眼光看问题。她曾这样自嘲自己的同胞,西方人喋喋不休地数落中国人吃珍惜动物,自己却总是津津有味地品尝野生海鱼;西方人指责中国是最大的二氧化碳排放国,但按人均标准,美国仍然是全球变暖的罪魁祸首。同时,她也客观评价中国面临的诸多问题,比如食品安全、生态保护、医疗卫生、贫富差距和铺张浪费等。(读书的好处与坏处5条)。
4、答:我觉得一本《亲爱的汉修先生》胜过一百本作文书。它至少回答了以下几个问题:我们为什么要写作?我们可以写什么?怎么写会更能打动人?还有一个理由是,这本书里有我最喜欢的一句话:我每次望着海浪,就会觉得不管事情看起来有多糟,人生还是可以走下去的。
5、第“读书应顺着各人的兴趣去发展”的原则,我认为不应当应用到大学生的必修课程上面。一个人的兴趣,不仅须要培养,并且须要发现。人从生下来知道玩玩具的时候起,因生活接触面的扩大,每个人的兴趣,实际是在不断地变更修正。就求知识的兴趣来说,大学各院系的必修课程,正是让学生发现自己真兴趣的资具。假定一走进大学的门,便存心认为哪一门功课是合于我的兴趣,哪一门却是不合的,这便好像乡下人只坐过板凳,就认定自己坐的兴趣只是板凳一样。就我年来的观察所得,觉得真正用功的大学生,到了四年级,才能渐渐发现自己真正兴趣之所在。
6、第二点,读书应该首先有一个计划。有些人读书没有一定的目的,今天随便拿一本看看,过几天又随便拿一本看看。这样读书,虽不能说他在知识上不是没有一些进步,但是“无政府状态”(大雄:指没目的没计划)的读书,收效毕竟是很少的。
7、董遇则提出“三余”: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晴之余。
8、@龙应台:“孩子,我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绩,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当你的工作在你心中有意义,你就有成就感。当你的工作给你时间,不剥夺你的生活,你就有尊严。成就感和尊严,带给你快乐。”
9、三戒作文辅导类的书。这类书或许也有极个别不错的,但一般是害孩子的。大量的这类辅导书,会让孩子无所适从,孩子如果长期照它的模式写作文,最容易千篇一律,将孩子本来的天真天性磨蚀殆尽,将孩子的想象空间萎缩蚕食。
10、读书人不反对官,但读书人当不了好官,让猫拉车,车就会拉到床下。那么,住楼就住顶层吧,居高却能望远,看戏就坐后排吧,坐后排看不清戏却看得清看戏的人。不要指望有人来送东西,也不烦有人寻麻烦,出门没人见面笑,也免了有朝一日墙倒众人推。
11、说了许多好读书的坏处,当然坏处还多,譬如好读书不是好丈夫,好读书没有好人缘,好读书性情古怪。但是,能好读书必有读书的好,譬如能识天地之大,能晓人生之难,有自知之明,有预料之先,不为苦而悲,不受宠而欢,寂寞时不寂寞,孤单时不孤单,所以绝权欲,弃浮华,潇洒达观,于嚣烦尘世而自尊自重自强自立不卑不畏不俗不谄。
12、一曰升官发财。“学而优则仕”,“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已经说得很坦白。
13、(大雄:毛爷爷也是不动笔墨不读书,他很少用笔记本,而是把自己读书心得体会,读到的精言妙句都批注到书本的字里行间。毛爷爷在读过的《伦理学原理》一本书中,批注达12000多字。)
14、@linda朱妞妞:我记得我爸从小跟我说的一句话:作为农村出身越贫穷就越应该接受教育,用教育来对冲贫穷之殇,别相信什么寒门难出贵子。读了将近快二十年的书,事实证明我爸说得是对的。
15、读书的意义是使人较虚心,较通达,不固陋,不偏执。读书不仅能够让我们掌握一定的专业技能,更重要的是,能从其中看到解决各种各样的人生问题的方向。人终其一生,无非就是在不断探知自己的人生到底应当有什么样的意义而已。
16、“独居的一年,我才知道,原来一个人在最绝望的时候,不是死掉,而是重新开始。”
17、培养儿童的艺术鉴赏力,让他们去看,去听,去感受……
18、现在,我简单提出一点积极的意见。我觉得一个文科的大学生,除了规定的功课以外,顶好在四年中彻底读通一部有关的古典,以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并借此锻炼自己的思考能力,因而开辟出自己切实做学问的路。读书最坏的习惯,是不把自己向前推动、向上提起,去进入到著者的思想结构或人生境界之中,以求得对著者的如实的了解;却把著者拉到自己的习心成见中来,以自己的习心成见作坐标,而加以进退予夺,于是读来读去,读的只是自己的习心成见;不仅从幼到老,一无所得,并且还会以内己的习心成见去栽诬著者,栽诬前人。始而对前人作一知半解的判断,终且会演变而睁着眼睛说瞎话,以为可以自欺欺人。这种由浮浅而流于狂妄的毛病,真是无药可医的。
19、第首先根据个人的专业来定,选择与本专业有关的书读。
20、民以食为天,在中国尤其是。作者巧妙地由美食为媒介,自然切入到人生百态。滤去大段的“饕餮盛宴”后,其实本书所剩内容并不很多……也许你会说我舍弃了精华;又也许,我只是在大盘辣子鸡的辣椒堆儿中寻觅小小的鸡肉块呢。
21、区区五尺之躯,短短几十年光阴,居然能驰骋古今,经天纬地,这种奇迹的产生,至少有一半要归功于阅读。
22、凡能找到的书,不管文学、政治、哲学、历史、美学、天文、地理、医药、建筑、美术、乐理……都要读读,若读书面窄,借鉴就不多,思路就不广。但是,切切又不要忘了精读,真正的本事掌握,全在于精读。世上好书,浩如烟海,一生不可能读完,而且有的书虽好,但不能全为之喜爱。比如我一生不喜食肉,但肉确实是世上好东西。你若喜欢一本书了,不妨多读。第一遍可囫囵吞枣读,这叫享受;第二遍就静心坐下来读,这叫吟味;第三遍便要一句一句想着读,这叫深究。三遍读过,放上几天,再去读读,常又会有再新再悟的地方。
23、在石家庄,有一所公立小学,从不谈变革,但变革正在发生……
24、从吃到学,扶霞比一般成都人还了解川菜,文字里的画面感很强,吃=味道+画面,味道靠记忆和想象,画面显得更重要,比如吃虫子,关注的也不是味道,留在脑海里的注定是虫子被吃掉之前的画面,如果不信你可以试试看。在我的记忆里,很多画面都是和吃相关才被存储在大脑里的。小时候一次爬山比赛,演变一场抓蛇比赛,后来的结果可想而知,变成野外烧烤了,如果没有蛇肉烤串的画面,肯定不会有人记得这次爬山的。还有一次是儿童节春游,捡野鸭蛋,老师背着大铁锅,在黑龙江广阔的河漫滩湿地里直接开煮,画面定格在堆积如山的绿色鸭蛋和塔头上热气腾腾的铁锅上。
25、四川有所职业学院,完全超出我们对职业学校的想象……
26、马云:体育与艺术,让孩子真正成为一个人,而不是学习的机器
27、常常有人问我,学习哲学有什么捷径,我的回答永远是:有的,就是直接去读大哲学家的原著。之所以说是捷径,是因为这是唯一的途径,走别的路只会离目的地越来越远,最后还是要回到这条路上来。
28、当代作家贾平凹有《好读书》一文,写得不落俗套。该文劈头就说:好读书就得受穷。接下去还说,好读书就别当官,也当不好官;好读书必然没个好身体……说了许多好读书的坏话、实话,又似些反话。末了,还是忍不住举出了些读书的好处来。说什么“能好读书必有读书的好处,譬如能识天地之大,能晓人生之难,有自知之明,有预料之先,不为苦而悲,不受宠而欢,寂寞时不寂寞,孤单时不孤单。所以绝权欲、弃浮华、潇洒达观、于嚣烦尘世而自重自强自立不卑不畏不俗不谄……”早年初读这些话,颇喜欢玩味。近来再看,除“寂寞时不寂寞、孤单时不孤单”一句觉得实在、有意思外,其余那些“高、大、上”,感觉都有些夸大其词了。
29、最初是这本书的名字吸引了我,毕竟“独居”和“冰岛”两个词是那么打眼。粗粗翻看,险些以为自己拿到了一本地理杂志亦或是旅游攻略一类的书,心想这总不会是一本深度游游记吧。到静下心来仔细一页页翻看,眼前浮现出许许多多似曾相识的画面,一些可能不愿意承认却实实在在经历着的生活。
30、@十年的女友就要嫁人了:可以有底气的说:“你很好,但是我也不差。”
31、@网友乙:当你看到一轮明月,你脑海中浮现的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而不是:“卧槽,真尼玛圆!”
32、都说当今贼多,贼却不偷书,贼便是好贼。他若要来,钥匙在门框上放着,要喝水喝水,要看书看书,抽屉的作家证中是夹有两张国库券。但贼不拿,说不定能送一条字条:“你比我还穷?!”300年后这字条还真成了高价文物。其实,说穷也不是穷到要饭,出门还是要带10元钱的,大丈夫嘛,视钱如粪土,它就只能装在鞋壳里头。
33、●李克强总理出席记者会并答中外记者问(实录全文)
34、怎样才算是“好读书”?曾经听一个年近八旬歌吟不辄的著名诗人发议论:只在年轻时写写诗的,不是真诗人;到死都在写诗的,才算真诗人。这虽然有些夫子自道,转身想想,也不无道理。按照他这理论,是不是也可以说:只在年轻时好读书的,不算是好读书;到死还迷恋读书,习惯成癖的,才算好读书?
35、读书可以提高你的层次,提升你的综合素质,让你的气质更出众;
36、答:虽然我是语文老师,我非常希望我的每个学生的语文成绩都是优秀,但我依然认为,一个人的语文水平高低和成绩没有必然联系,也就是说,一个语文成绩很好的人,也有可能语文水平一般,而一个语文成绩一般的人也可能水平很好。如果你很喜欢阅读,经常沉浸在一本书中不能自拔,每次读书都有自己的想法,同时喜欢表达,口头的或书面的,只是因为有人不喜欢,或者你不喜欢按照别人指定的答案来,那么,你既不需要多写课外作业,也不需要上兴趣班,只需要按照既定的路径,继续爱阅读爱表达,坚持自己就行了。当然,如果你不想因为成绩让老妈难过,你可以在老师讲题时听专心一点,好好总结一些答题方法,就可以了。但是,如果你既不爱阅读,又不爱写作,然后你又想成绩好,你自己说,凭什么呢?即使多写课外作业,上三个兴趣班,考一个优秀,也是没什么意思的。
37、每个人的情况不一样,所以没有最好的读书方法,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我们可以参考尝试别人的读书方法,但应在我们反复读书的过程中,形成一套自己的读书方法。
38、弱小的我们却在疫情面前迅速产生了不同的态度,有时我也会想为什么对于境外的新冠疫情更多是表达同情或责怪,而对于身边的疫情则更显得关切和担忧,是自私吗?想也不是,毕竟境外疫情与我们是保持着一定的安全距离,感情联结也很弱,没有亲身经历过很难对他们正遭受的苦难感同身受。而身边的疫情威胁的是我们的至爱亲朋和我们自己,这些人是我们没有办法洒脱告别的人,曾经的羁绊越深,越鲜活存在过的生命对我们的触动越大,越能感同身受他(她)身上的痛苦,越难以割舍、难以忽略甚至会对失去这种可能性充满恐惧。可现在实际存在的分歧与责怪的意义是什么呢?或者说在面对共同灾难时把枪口对准跟自己有着共通喜怒哀乐、生老病死的同类就可以让灾难消失吗?还是在加速灾难让我们灭亡的脚步呢?1918年“西班牙大流感”在隐瞒、推卸责任与战争的加速下夺走了全球约1亿人的生命,距今不过百余年,我们要重蹈覆辙吗?人类命运共同体并不仅仅是一个概念,而是当今世界的真实反映,人类已经结成命运共同体,休戚相关,荣辱与共。
39、一戒时效性的书。我家的新书很多,报纸杂志也很多,一般我不会让孩子看这些东西。杂志是以杂为主,对于相对清纯一点的孩子,杂便不适合孩子的天性,并且难以吸收消化,同时浪费时间。况且这些时效性的东西很容易让孩子的心不那么单纯,容易随风转随着流行时髦转,破坏了孩子读书的天籁情境。(大雄:这点我非常赞同。)
40、所谓“无目的读书”,倒也不是全无目的,为了消磨时间,为了享受乐趣,这也都是目的,不过这类目的不是直接的和预定的目的而已,不是针对一个现实的问题,到书中去求得解答。这样的读书,我们就叫它做“无目的读书”。
41、读书,本来是极平常的事,假如拿起一本书,未读之前心里就先想有哪些好处、哪些坏处,怎样高雅,怎样无益……那不是先在自己背上驼上了一副沉重的十字架吗?这样的读书捧着书本气都喘不匀,还有何乐趣可言?
42、这些看起来和国内初到大城市落脚的年轻人没什么差别。只不过城市换做冰岛首都雷克雅未克,就变成了如何在极昼极夜,夹杂暴风暴雪等环境中上下班、养活自己、培养爱好,利用周末去看城市周边的风景。这意境一下就变得有趣起来。
43、首先应读书的序例,即序文和凡例。过去我们有个坏习惯,以为看正文就行了,序例可以不看。其实序例里有很多好东西。序例常常讲到写书的纲领、目的。替别人作序的,还讲书的优点。凡例是作者认为应该注意的地方。这些都很好,而我们常常忽略。
44、坏处:书本里的世界还是比现实社会更理想化。读书太多有可能使得一个人趋向理想主义、很迂腐。对于性格偏谨慎的人来说,读书越多就越觉得自己无知,可能严重削弱执行力。
45、这是一本有味道的书,读书的过程,我时而馋涎欲滴,时而捧腹大笑,时而凝神沉思。
46、答:这两种方法都很重要,我觉得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阅读习惯和方法。就是同一个人读同一本书,方法的选择也会根据时间、目的、环境的不同而不同。比如读一本文学作品,可以浏览取其大意,也可以通读后掉过头来对精彩部分细细研读。有时候我们需要不求甚解,享受阅读快感,那就快一点、多一点;有时候我们需要做一些研究,破解写作秘密,那就细一点、精一点。我有一个习惯,发现一本好书,会反复重读。就像《走遍天下书为侣》里说的那样,每一次都能发现新的东西。那种感觉简直太棒了,就像你跟一个喜欢的老朋友一次次见面喝茶聊天一样,每次都能聊得意犹未尽。
47、说到自己读书治学,想了想,其实是没有什么章法的。“文革”时在部队锻炼,有条件偷偷读到二十四史,但每天不停地看“本纪”、“世家”、“列传”之类。
48、说了许多好读书的坏处,当然坏处还多,譬如好读书不是好丈夫,好读书没有好人缘,好读书性情古怪。但是能好读书必有读书的好,譬如能识天地之大,能晓人生之难,有自知之明,有预料之先,不为苦而悲,不受宠而欢,寂寞时不寂寞,孤单时不孤单,所以绝权欲,弃浮华,潇洒达观,于嚣烦尘世而自尊自重自强自立不卑不畏不俗不谄。
49、精其选。古今中外,积累起来的书真是多极了,真是浩如烟海。但是,有永久价值的还是少数。
50、从2004年的《教师之友》到2015年的《读写月报新教育》,两份杂志的文章,历经十余年,读来依然不过时,依然有切肤之痛,有富于教育含金量的故事,有名师和草根的争鸣,有教师专业发展与个人成长的奇妙旅程,有沉甸甸的回忆和闪亮的智慧……如江苏翔宇教育集团总校长卢志文先生所言——
51、读书要读精品,你真真爱上一本书了,可以在一个时期多找些作家的书来读,读他们长中短篇,或者散文、诗歌甚至理论,再读外人对他的评论,所写的传记,也可再读和他同期作家的一些作品。这样,你就知道他的文了,更知道他的人了,明白当时是什么社会,如何的文坛。他的经历、性格、人品、爱好等等是怎样促使他的风格的形成。大凡世上,一个作家都有自己一套手法,都是有迹而可觅寻,当然有的天分太高了,但不是一时一阵便可理得清的。我读中国的老庄、太白、东坡诗文,读外国的泰戈尔、川端康成、海明威之文,便至今于起灭转接之间不可测识。说来,还是我读书太多,悟觉浅薄啊!如此这番读过,你就不要理他了,将他丢开,重新进入另一个大家。
52、随着对环境的了解与适应,空间会被压缩。将各种空气与味道慢慢压进你的身体。于是,你“变”了。最后,当空间继续缩小,你无法承受时,便会逃出,寻觅下一扇门。于是你后悔进来了。但,起初你知道会这样吗?极大概率是知道的,只是不撞南墙不回头,不跳黄河不死心罢了。其实,并没有必要后悔。因为在这个空间内,我们可以收获最宝贵的人生经验。即使是坑,不踩一脚不知水多深;即使是阵,不走一遭不知敌多狠。正所谓纸上谈兵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53、诸葛亮主张看书要广,不用一点一点解剖,朱熹却主张要精要深,你主张哪一种方法?
54、哇哦,贫穷都没能限制你们的想象呢~最后一问题,古今中外,那么多作家,哪一位是你的菜呢?
55、读书有一个经常被传授的方法,那就是勤奋地做读书卡片。读到自己有兴趣的观点和资料,立即抄录在卡片上,几个月之后把一大堆卡片整理一番,分门别类地存放好,以后什么时候要用,只要抽出有关的一叠,自己也就可以获得一种有论有据、旁征博引的从容。
56、青年人读了书,喜欢互相讨论。互相讨论能构建起一种兴趣场和信息场,但是总的说来,阅读是个人的事。字字句句都要由自己的心灵去默默感应,很多最重要的感受无法诉诸言表。更何况我们还是学生,即使有点肤浅的感受也不具备向外传播的价值。
57、为了使读书容易见效并且容易发生兴趣,我想最好是采取有目的的读书方法。所谓“有目的”,就是自己选择一种兴趣所在的专门学科或现实问题,作为研究考察的目的,依照这个范围去选择书籍刊物,从这个学科或问题的基础知识了解起,顺着程序,把问题一层一层扩展开去,深入地研究。
58、当如火如荼戛然而止,热闹的时光难免惹人回味。疫情猝然带来的疏远也让我们更加怀念曾经自由的南来北往。《鱼翅与花椒》讲英国人在成都,《独居冰岛的一年》讲中国人在冰岛,这不正是往日的缩影吗?
59、泛读(强调的是知识面,形成知识结构,包括扎实的专业基础,相邻学科基础、人文知识、文、史、哲的底子,要有宽厚的知识背景,要有哲学的特征,时代的特征,对国家命运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