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C.琵琶曲《十面埋伏》反映了楚汉垓下决战情形
2、C.琵琶曲《十面埋伏》反映了楚汉垓下决战情形
3、公元581年,杨坚废北周帝自立,国号隋,定都长安,建元开皇,开创一代盛世。
4、下列古代著名战役与成语对应正确的是( )。
5、城濮之战,是春秋时期晋国为救宋国,在城濮(今山东甄城)击败楚军的一次作战,开创“兵者,诡道也”“退避三舍、后发制人”之先河。
6、B.成语“破釜沉舟”源于楚汉相争中的一场战役
7、下列战役与成语典故对应不正确的是( )。
8、(16分)战争,自从它登上历史舞台的那一天起,便同人类数千年阶级社会的发展史如影随形,既扮演过阻碍社会进步、吞噬千百万人生命、耗费大量物质财富的角色,又起过促进社会发展、为新社会“助产接生”的重大作用。
9、(2)(2019年江苏(A)真题)楚汉相争在我国历史文化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迹。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战争对应的成语)。
10、B选项中“阵前倒戈”——牧野之战即周灭商之战,在现河南境内,周攻打商都朝歌,商朝军队阵前倒戈。
11、春秋时期,晋、楚为争夺霸主而发生的两次战争。前598年,楚围郑3个多月,郑被迫投降。郑亡对晋是很大威胁,晋派兵救郑,但于前597年在邲(今河南郑州北)之战被楚打得大败。此后,诸多中国小原依附楚国,楚庄王遂成为中原霸主。公元前575年,两国军队在鄢陵(今属河南)再度交锋,晋胜楚败,晋的霸业又告恢复。
12、(3)根据图请写出交战双方是谁?此战役的发生对当时的政局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战争对应的成语)。
13、(2)(2019年江苏(A)真题)楚汉相争在我国历史文化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迹。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14、(4)大泽乡起义或陈胜、吴广起义。公元前209年。秦的暴政。
15、(1)图一反映的是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图片主要突出了刘备礼贤下士、重视人才的精神品质。
16、只有勇气,没有计谋。形容做事或打仗只是猛打猛冲,缺乏计划,不讲策略。
17、攻其不备:其,代词指敌人。趁敌人还没有防备时进攻。
18、A项:正确。“纸上谈兵”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讲的是: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自小学习兵法,谈起军事理论头头是道,但缺乏实战经验。后来他接替廉颇为主将,在长平之战中,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事,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大败。
19、出自:冯德英《迎春花》第二章:“战火纷飞的日子,江水山觉得还是才开始,却一晃就过去了四年多。”
20、⑷春秋战国的争霸战争,一方面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但另一方面,兼并战争使诸侯国数量不断减少,各民族之间交往增多,客观上有利于国家走向统一。
21、公元前207年,刘邦称帝,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
22、短兵:刀剑等短兵器;接:交战。指近距离搏斗。比喻面对面地进行激烈的斗争。
23、用兵如神:调兵遣将如同神人。形容善于指挥作战。
24、(枕戈寝甲):枕着戈、穿着铠甲睡。形容经常生活在战争之中.《晋书·赫连勃勃载记》:“朕无拔乱之才,不能弘济兆庶,自枕戈寝甲,十有二年,而四海未同。遗寇尚炽。”
25、(风尘之变):风尘:比喻战乱。指战争的灾乱。《晋书·陶璜传》:“夫风尘之变,出于非常。”
26、(2)周王室衰微,诸侯实力强大,不尊天子;分封制瓦解。
27、(兵不厌诈):厌:嫌恶;诈:欺骗。作战时尽可能地用假象迷惑敌人以取得胜利。《韩非子·难一》:“臣闻之,繁礼君子,不厌忠信;战阵之间,不厌诈伪。
28、破斧缺斨 《诗·豳风·破斧》:“既破我斧,又缺我斨。”斧、斨,泛指兵器。后以“破斧缺斨”形容战争中必须付出的代价。
29、干戈载戢 干戈:古代的兵器。指武器。载:虚词。戢:聚藏。把武器收藏起来。比喻不再进行战争动用武力了。
30、C:________________。(4分)
31、(烽火连年):烽火:古时边防报警的烟火。比喻战火或战争。指战火连年不断。元·戴良《九灵山房集·二登大牢山》:“那堪回首东南地,烽火连年警报闻。”
32、(赤膊上阵)、(穷兵黩武)、(百战百胜)、(战无不克)、(速战速决)(乌合之众)、(屡战屡败)、(血战到底)、(以战养战)、(短兵相接)(打草惊蛇)、(各自为战)、(孤军奋战)、(南征北战)、(骁勇善战)(四面楚歌)、(勇冠三军)、(浴血奋战)、(纸上谈兵)、(城下之盟)
33、(裹粮坐甲):携带干粮,披甲而坐。形容全副武装,准备迎战。《左传·文公十二年》:“十二月戊午,秦军掩晋上军。赵穿追之,不及。反,怒曰:‘裹粮坐甲,固敌是求。敌至不击,将何俟焉?’”
34、上兵伐谋 上:上等,引申为最好的。兵:指战争,引申为用兵。伐:讨伐,攻打。伐谋:用计谋粉碎敌人的计策。用兵的上策,是以谋略取胜。
35、(风樯阵马):风中的樯帆,阵上的战马。比喻气势雄壮,行动迅速。唐·杜牧《李贺诗序》:“风樯阵马,不足为其勇也。”
36、炮火连天 (pàohuǒliántiān)
37、(3)巨鹿之战和垓下之战。巨鹿之战项羽以少胜多,将秦军的主力歼灭;垓下之战,项羽自刎,刘邦获胜。
38、出自: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十六回:“这不过演放两三响已经这样了,何况~,亲临大敌呢,自然也要逃走了。”
39、萨尔浒战役是1619年(明万历四十七年,后金天命四年)二三月间,在明朝与后金的战争中,努尔哈赤在萨尔浒,以及萨尔浒附近地区大败明军四路进攻的反击战,是明朝与后金辽东战争中的战略决战。后金以六万兵力大胜明君十万,后金大胜,掌握战略主动权。此战役是明清战争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是明清兴亡史上一次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战争,是以少胜多的典型战例。
40、(4)图四反映的是淝水之战,战役的交战双方是谁?这次战争的结局对历史发展有何影响?请你写出与这次战役相关的一个成语?
41、(解释): 结:相联;兵:战争;连:接连。战争接连不断,带来了无穷的灾祸。
42、题干佛教是在西汉张骞通西域之后由印度传入我国的,南北朝是佛教兴盛时期(“南朝四百八十寺”),所以南北朝贵族妇女去佛寺礼佛是可能出现的。因此,选择A选项。(拓展)B项:玉米是重要的粮食作物和饲料作物,也是全世界总产量最高的农作物。它原产于拉丁美洲,在欧洲国家开辟新航路之后,由传教士引入到我国,而半坡原始居民还处于原始社会,所以B项不可能发生。C项:周武王是西周的开国之君,商周时期是青铜时代。而铁器产生于春秋时期,直到战国时期才得到广泛应用,所以C项不可能发生。D项:纸是我国古代的主要书写材料,西汉时期出现了造纸术,到东汉由蔡伦对造纸术进行了改进。而秦朝早于汉朝,当时还没有出现纸,所以D项不可能发生。
43、B项:错误。公元前207年,项羽的起义军与秦将章邯率领的秦军主力部队在巨鹿展开大战;项羽不畏强敌,引兵渡漳水,渡河后,项羽命令全军把饭锅打破,把渡船凿沉,最终大破秦军。即破釜沉舟的典故。这是发生于起义军和秦国的战争,而不是楚汉相争时期。
44、戎马倥偬 〖解释〗指在战争中军务紧迫繁忙。
45、官渡之战,是东汉末年,曹操率军夜袭袁绍的粮仓乌巢,并在官渡(今河南中牟)消灭袁绍主力的一次战争,是东汉末年“三大战役”之一(另为赤壁之战、夷陵之战),也是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杰出战役之一。官渡之战为之后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强大的基础。
46、放牛归马 把作战用的牛马牧放。比喻战争结束,不再用兵。
47、倒载干戈 倒:把锋刃向里倒插着;载:陈设,放置;干戈:古代的两种兵器,泛指武器。把武器倒着放起来,比喻没有战争,天下太平。
48、解析:本题为选非题。了解“投鞭断流”典故的考生可以直接选出。但相对于C项,A、B、D选项更加基础,可用排除法选择。淝水之战,东晋战胜前秦,北方重新陷入割据混战状态。相关成语: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投鞭断流。
49、这场战役之后近四十年的时间内,三国互相之间的疆域基本保持不变,吴汉重修于好的联盟再也没有发生动摇,三国局势出现稳定的对峙,彝陵之战也因此被认为是前后三国的分界点之一。
50、(4)这则材料是对哪次起义的高度评价?请你说出这次起义爆发的时间和爆发的根本原因。
51、典故一:晋楚两军相遇在中原战场上,决战前,晋军以报答楚王为名,巧妙地避开了楚军锋芒,诱敌深入,大败楚军。
52、与“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提及的战争发生年代最接近的是:(1分)